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用户名: 密码: 注 册
 
您当前的位置:华人全球追踪 > 年中盘点:海外侨商发力中国经济 侨资回流趋势明显

           年中盘点:海外侨商发力中国经济 侨资回流趋势明显

   

    宽松的政策环境,活跃的创新氛围,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海外华侨华人而言,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就像一间敞开大门的温室,能够为侨资企业提供充足的养分和生长空间。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侨商开始关注并投身于中国市场,从全球知名的大型企业到仅有两三名员工的工作室,“回国”成为了许多侨胞发展事业的首选。纵观2013年上半年,“快、狠、准”逐渐成为侨资回流的主要特点。

  借力优惠政策 搭乘快速发展“顺风车”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资金、技术的最大经济效益,这是多年来海外侨商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投资项目能否迅速落地并生根发芽,已经成为许多侨商选择兴业目的地的重要考量条件。与此同时,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在探索如何培养侨商的投资信心,从而吸引侨资注入。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推出并完善有利于侨商发展的优惠政策,自然成为了快速促进双方合作的最直接方式。

  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和在金融危机下表现出的坚挺姿态,让侨商投资信心大增,纷纷回国赶搭快速发展的“顺风车”,且大多受益匪浅。另一方面,为了吸引侨资发展当地经济,中国各地也陆续推出相关优惠政策,内容几乎涵盖了侨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税收减免、廉租厂房等大方向的扶持,到户籍养老、子女入学等人性化关注,侨商在国内发展的后顾之忧正在日益减少,致使侨资回流热潮不断升温。

  然而由于华侨华人的特殊身份,许多侨商不得不频繁的办理出入境手续,以平衡国内与国外的生意。除此之外,外籍华人因为没有居民身份证,在国内办理事务经常碰到诸多不便。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减缓了侨资企业的运营效率,让不少有意回国投资的侨商望而生畏。

  令人欣喜的是,酝酿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终于在2013年6月30日审议通过,并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涉及华侨和外籍华人的调整主要有华侨回国定居受理审批制度、华侨在国内凭本人护照证明身份以及为外籍华人提供入出境便利三个方面,大大缓解了制约侨商回国发展的瓶颈。

  “近些年华侨反映身份证件的问题较为集中和普遍。”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任启亮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出境入境管理法解决了居民身份证法和护照法在法律上的衔接问题,明确了不符合领取居民身份证条件的华侨持有护照可以在国内证明身份。于近日随团出访的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董传杰,在回答华裔青年提问时也指出,随着新法实施,相信将为包括外籍华人在内的群体进出中国国境提供更多的便利。

  除了坐享服务侨胞的专项优惠政策,善于挖掘商机的侨商们自然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利于自身快速发展的良机。

  2012年底,《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泉州金改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通过。泉州这个著名的侨乡,转身成为了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仅仅4个月后,福建泉州首家侨资银行——首都银行(中国)泉州分行就于2013年4月26日开业,结束了福建省10年无新外资银行入驻的历史,成为泉州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6月中旬在泉州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上,“泉州金改”同样成为了不少侨商的新关注点。印度尼西亚宇宙集团执行主席许金聪表示:“泉州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是获准为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极大促进和扩展了泉州民间资本的发展平台。”

  扎堆产业园区 抱团取暖狠打“科技牌”

  由于中国高科技发展正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越来越多的海外侨商及高层次人才选择回到中国创业,随之产生的一大批小微型创业企业,成为了侨资企业大军的重要力量。然而,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问题几乎成为了这一群体的“通病”。有着“企业孵化器”之誉的产业园区,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侨界创业者的聚集地。

  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创业需求,各地的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13年6月14日,由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与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名企合作建立的辽宁省海归创业园暨辽宁省华侨创业基地,在沈阳市挂牌成立。这所专门面向创业创新型海归人才和高新型侨资企业而打造的生态商务园区,将为海归人士提供归国创业优惠政策和环境,帮助他们“落地生根”。

  辽宁省侨联主席王之锋介绍说,园区将发挥侨联组织广泛联系海外高端人才的优势,依托专业团队在规划、招商、投融资服务等诸多关联业务上的资源优势,为侨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和各类增值服务。

  在此之前,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滇中产业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米东生就曾于6月7日在亚太华商论坛演讲时透露说,滇中产业新区将规划建设华侨产业园,涵盖技术金融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区、国际产业合作示范区、跨国自由贸易合作区三大板块。华侨产业园除享有滇中产业新区的优惠政策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多个方面争取特殊优惠的支持政策。

  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产业园区的软环境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园区想留住侨商,最关键的是软环境建设。他介绍说,自己在浙江考察过一个科技园区,“他们有各种活动,比如举办沙龙,有新投资者的沙龙,有老侨商的沙龙,还有专业沙龙等。这些人很喜欢聚在一起交流互动。如果彼此不相往来,大家就会感觉孤独,容易‘见异思迁’。”

  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受到侨商认可,一些有利于抱团发展的合作组织也开始进入侨商视野。3月28日,浙江省乐清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合作社宣告成立。乐清市侨商会副会长当选为首届社长,两位侨商会成员当选为副社长。这是浙江省投融资协会在温州设立的第一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合作社。一方面可以实现中小微企业抱团互助,另一方面可有效避免企业互保链风险,防止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合作社还可为服务对象搭建一个法律咨询、理财以及企划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平台。

  抢滩内陆市场 精准定位淘金“新高地”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得该区域市场容量日趋饱和,发展速度放缓。高昂的运营成本、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不少侨商开始把目光转向经济水平尚不发达的内陆地区。面对大量侨资的涌入,人们通常印象中贫困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并没有显得惊慌失措,反而更像是有备而来。

  由于引资工作起步较晚,中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借鉴并完善沿海发达地区吸引侨资的经验。以大型招商引资活动为例,仅2013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就组织开展了多个大型品牌活动,均受到海外侨胞广泛关注,主办方也借此积极引导广大侨商有序而来,满载而归。其中包括在青海西宁举办的“中国青海结构调整暨投资贸易洽谈会” 、在陕西西安举办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甘肃兰州举办的“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务院侨办也积极组织海外侨商走进中西部地区,旨在发挥侨务优势,引导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参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合作共赢。于6月21日在武汉落幕的2013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简称“华创会”),共签约176个项目带来450亿元人民币投资。一年一度的“华创会”至今已连续举办13届,多年来有力的带动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由国侨办发起的“侨资企业西部行”等活动,也都为内陆地区与侨商衔接搭建了沟通桥梁。

  低廉的成本优势、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劲的发展势头……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市场潜力日益凸显,这也让侨商前来投资的信心倍增。侨商黄劲煌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沿海地区劳动力红利不断下降,地价却不断上涨,投资的成本大大提高,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就成了侨企发展的新大陆。”

  对此,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在第十一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上曾指出,广大侨商应该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寻找到对未来事业发展有利的条件。“今后国务院侨办将会创新办会形式,更加注重拓展活动广度和深度,加大为华商服务的力度,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优势,推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完)

 
 
 
友情链接
关于本站 | 总裁热线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8 世华企中俱网
http://www.wocec.com

世界华人企业家(中国)俱乐部有限公司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