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华商要闻 > 不再做“哑裔”,美国华人参政意识日益觉醒
2014年11月20日夜,两名菜鸟警察到一幢刑事案件频发的大楼巡逻。两人走进八楼漆黑的楼梯间,一名警察的手枪突然开火,子弹朝上飞击中墙壁,反弹后往下飞,打中刚进入七楼的非洲裔阿凯·格利的心脏致其身亡。 开枪的是28岁的华裔警察梁彼得。本月11日,陪审团裁决,梁彼得二级过失杀人、二级攻击、二级疏忽致险、刑事疏忽杀人和渎职等五项罪名成立,面临最高15年的刑期。同日,梁被纽约市警局开除。 20日,美国纽约、旧金山、华盛顿、西雅图、费城等多个城市的华裔民众举行大规模集会,抗议纽约华裔警察梁彼得一案裁决不公。此次抗议活动范围之广,参加人数之多,对美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都刷新了美国华裔参政的历史纪录。 梁彼得案触动了华裔的敏感神经 梁彼得被裁决二级过失杀人等罪名成立之后,全美国多个华人社团积极行动起来,争取美国社会各界的支持,许多与华裔社区关系密切的国会议员、州、市议员和政界人士纷纷发表谈话,认为梁彼得案的审判过程存在缺失,华人华侨积极捐款,希望为梁彼得聘请更好的律师,支持梁彼得上诉。 很多华人认为,如果开枪的是一个白人或非洲裔警察,可能根本不会被起诉。纽约时报17日的报道说,梁彼得被判罪名成立“触动了在纽约亚裔群体中长期存在的一种不满情绪,他们将此次发生的事件看作一个无力反抗的边缘社群被恶劣对待的又一个例子。” 纽约中华公所主席伍锐贤认为,梁彼得因其华裔身份未得到纽约警察局和检察官公正处理,因此激怒了全美华裔。多次参与抗议活动的约瑟夫·林(Joseph Lin)对纽约时报表示,如果一个群体不发声,不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的权益就会被践踏。他说,“如果他(梁彼得)是个黑人警员,我肯定阿尔·沙普顿(Al Sharpton, 美国知名非裔民权运动领袖)会站出来说话,如果他是西语裔,所有议员都会站出来。但他是个华人,所以没有人站出来。” 加州尔湾加大(UCI)历史系教授陈勇认为,此次游行不仅是为梁彼得,更是因为华人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内心挤压的情绪爆发而成。他认为,华人在美国一直扮演默默奉献,且不出声的角色,较少得到应有的尊重,让华人在主流社会中形成“软柿子”的形象,“一有事情,就找华人背黑锅”。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哑裔” 美国式的民主,实际上是通过选举、立法等手段,不断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美国有句俗语,叫做“爱哭的孩子多喝奶”,说明话语权之争与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也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美国华裔长期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唐人街基本是一个自成一统的孤岛。华裔很少参加美国各种投票和选举活动,即使是自己身边的社区活动也很少过问。时至今日,美国各级政府的主要官员、国会及各级地方议会中华人仍旧是凤毛麟角。 华人移民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785年。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大开发和淘金热中,中国东南沿海至少有30万华人以“卖猪仔”的方式签下苛刻的卖身契,远涉重洋到美国。他们吃苦耐劳,在淘金热和修建横贯美国的铁路大动脉中做苦力。太平洋铁路完工后,大批劳工失业,加上经济危机,排外之风盛行。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未来10年绝对禁止华工入境;驱逐没有合法证件的华人;禁止华人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上个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渐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政治环境和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华裔人数从1970年的43.5万人到2015年452万人,华人不再局限于唐人街,许多华裔精英在科技、商业、政界崭露头角,华裔的社会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但是针对华裔的歧视与偏见偶尔仍有发生。 过去30年,美国华裔针对舆论和社会的偏见曾数度发起抗议活动,但参加者最多不过数千人,影响力很小。梁彼得案发生之际,正值美国警察与非洲裔关系紧张导致全美大规模抗议活动之时,在警察与非洲裔两大政治力量角力的夹缝中,梁彼得是否会沦为替罪羊,是美国华裔关注的焦点。 为了孩子,不再沉默 此次梁彼得案引发的全美华裔抗议活动,将成为美国华裔参政历史的标志性事件。 美国华人中最近流传一篇署名为普林斯顿科学实验室的文章,谈及梁彼得案对美国华裔下一代的影响。文章说,华人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很多人是政治文盲,总是像“旁观者”一样发牢骚,但没有真正关心和参与过公共事务。梁彼得案让华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立场,去分析社会的公平性,了解美国政治对华裔群体的影响。 文章说,从法律角度而言,梁彼得是有过失的,华人的要求只是要求梁彼得能够得到不受族裔影响、不希望梁彼得成为警察与非洲裔美国人紧张关系的替罪羊。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种族隔阂与不同族裔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逆来顺受并不能让这些隔阂与冲突自动消失,只有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区做贡献,才能改变美国社会对华裔的偏见,才能不断改善美国华裔的生存空间。(文章来源:新浪-李大玖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