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投资专题 >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跳过“陷阱”找“馅饼”
[NextPage]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海外并购案成功者寥寥。机构统计,当年中铝、中投、平安等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高达2000亿元。直至2010年3月,民营车企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再次点燃企业“走出去”激情。 “当前,不少海外资产处于低估值阶段,对于有志于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行业多样主体多元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已不局限于资源行业。批发零售业领域成为新的拓展领域,民营企业也走向台前。与过去不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已不局限于能源、矿产等资源行业,消费品、工业品等批发零售业领域成为新的拓展领域。如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白电业务、华为以5.3亿美元收购华为赛门铁克的49%股权、光明集团收购澳大利亚食品控股有限公司玛纳森75%股份等。据统计,2011年,消费品和工业品领域海外并购占交易总量的35%,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在消费领域的海外并购中,企业更多关注于新技术、营销渠道及品牌的收购,以此作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的有效路径。
光明集团副总裁葛俊杰表示,光明收购玛纳森正是看中了其丰富的渠道资源,“传统的转手贸易分销模式毛利率在5%至10%左右,而玛纳森商业模式的毛利率可达28%左右。”
在机械制造行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已经完成了对全球第一、第三品牌的并购,徐工集团也正在参与对全球第二品牌的并购。
作为海外并购的新兴力量,不少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正更多走向台前。与国企特别是央企相比,民营企业关注的范围更广、决策机制更加灵活。有专家表示,在未来的海外并购中,民营企业将成为重要力量,更多参与国际分工,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回溯。
[NextPage] 完成并购只是开始
并购不同于证券产品低买高卖。如果没有资源整合能力并购没有意义。完成并购只是一个开始。对企业而言,难度不仅仅是“走出去”这第一步,更在于能否完成与被并购企业的融合。“如果并购之后没有能力整合,那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杜奇华强调说。
针对近来许多人提出的“欧洲成为境外并购首选之地”,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罗红波认为,尽管欧洲市场尚处欧债困境之中,在市场底部去并购也符合投资法则,但欧洲市场是十分成熟的市场,规则复杂,如果只是看中价位低而贸然前往,会面临更多的后续风险。
“不要认为海外并购是发展道路上的一条捷径。”多位业内人士强调指出,海外并购不同于证券产品的低买高卖,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并购企业不能仅根据市场短期表现轻易作出判断。
海外并购一直被视为“勇敢者的游戏”,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过去20年里既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前方是馅饼还是陷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已不可阻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