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用户名: 密码: 注 册
 
您当前的位置:调研报告 > 上海,打造中国金融的“桥头堡”

2011-7-1 02:16  记者马翠莲 

     90年前的今天,上海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另一件是上海滩成立了120个交易所,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在上海有着天然的土壤。
  今天是建党9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光辉的日子里回顾上海红色金融历史,展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美好未来,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接管官僚资本精英支援西北
  今天的上海,在21世纪的东海之滨流光溢彩。然而,历史会记得,今天的辉煌来之不易。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接管上海这个远东最大的资本主义堡垒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整顿私营金融业、取消外资银行的特权、接管官僚资本金融。在浦东新区世纪金融大厦7楼的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工作人员许斌对记者说:“解放伊始,上海列入接管的共有银行18家,保险公司19家,造币厂和印钞厂6家,以及票据交换所,另外还有5家官商合办银行。”
  年轻的许斌非常熟知那段过去的光荣岁月,他说:“从1950年4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对国营企业、机关、部队、合作社等实施现金管理与转账制度,规定把当天所得现金全部解缴入库,原来留存在各单位的巨额现金和正在流通中的大批现金迅速流向国家银行,对于当时收缩通货,控制投机起了很大的作用。”
  曾于1954年起担任邑庙区(位于今上海市区东南部)人民银行主任的谈正鸥老先生对记者说,“当时国民党飞机还经常空袭,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50年1月25日,国民党再次袭击十六铺和小东门地区,我们带领救护队救出了十几名受伤群众。最后一次轰炸还使上海著名的老品牌‘陆稿荐’毁于一旦。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减少了人员伤亡。”谈老说,因为他表现英勇,还被评为上海市第一届劳动模范。
  “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根据总行关于‘彻底改造合营银行,坚决淘汰私营行庄’的精神,于1952年7月进行人员整编和机构改组。上海动员职工支援西北,先后两批批准2059人,连家属4500人。经过筹组的公私合营银行上海分行,于1952年12月4日正式开业。随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在‘大跃进’中,公私合营银行上海分行的建制于1958年撤销,人员、机构并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许斌对记者说:“当时的‘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和‘上海财政金融工会财政部委员会’还特向支援西北建设的上海金融职工敬献了一面锦旗。那面至今还留存的红色的锦旗上这样写道:上海金融业响应祖国号召光荣参加祖国大西北建设的职工同志们,为祖国、为人民、为了第二代,你们走向祖国需要的岗位,你们为财经职工树立了无比的光辉!”(见图)
  “后来,这些数千名当时的上海金融精英包括很多共产党员,有许多人都留在了大西北,他们再也没有能回到上海。”许斌动情地说。
  上海金融改革在争论中探索前行
  结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军号,中国迎来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上海金融、贸易、经济的改革和开放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当善对记者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发行股票、开设证劵交易所,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前所未有的,当时是一场经济改革的攻坚战,也是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关键措施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者需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决心、毅力和勇气。人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主要质疑这些改革‘走哪条路?搞不搞私有化?’”
  甘当善说:“当时我参加本人所在的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承担的国家教委七五社科项目《社会主义股份经济研究》课题,到南方各地做过调研,耳闻目睹了基层干部的种种议论。1986年12月中,上海市委领导班子举行股份制学习会,老所长和我在会上汇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及其他国家控股股份制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领导的欢迎。”
  甘当善对记者透露:“改革在不同的声音的争论中探索、试验,不断向前,始终得到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支持。时任上海党政领导的朱镕基拍板上海成立证劵交易所,向中央提交报告,1990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成立上海证劵交易所。”
  甘当善对之前的股票交易记忆犹新。当时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区业务部———一间12平方米的小店堂,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最早的股票交易所。“我记得交易活动启动那天是1986年9月26日。不久,我们课题组成员到该证劵业务部调研,看见交易者在三尺柜台上口头商定价格,黑板写出飞乐音响、延中实业等几种‘老八股’股票价格。当时,黄贵显经理推荐股票,建议我们购买,当时股票面值少则50元,有的更贵,成交价高达近100元,而我们的月收入,即使不吃不喝,也买不了几股,结果生意没有做成。”甘当善说。
  如今,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起步的南京西路这一被统称为1788号的地块上,已经矗立起一幢几十层高的商业大楼……
  老行长两个小故事寄予大含意
  金融改革在上海继续不断推进。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报告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为上海新一轮金融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6月29日,记者来到上海虹口区临平北路一幢普通小高层,见到了曾经赫赫有名的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毛应樑。
  从1983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到2003年光荣退休,20年时间里,这位自称“老金融工作者”的谦虚长者,亲自参与和领导了上海金融业的重大改革。谈起往事,他却只讲了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领头羊”。1995年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在浦东的新大楼正式落成乔迁,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党工委书记赵启正,区长胡炜前来祝贺,胡炜捧着一份用红布盖着的硕大礼物。毛应樑没想到,红布下面是一只打扮得干干净净、活蹦乱跳的小山羊,寓意人民银行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领头羊”。
  原来,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后,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提出了“浦东开发,金融先行”的口号。1991年,毛应樑力排众议,决定人民银行搬迁浦东,同时建造新的办公大楼,响应市委、市人大提出的建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构想。于是出现了“领头羊”的故事。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决定搬迁浦东的举动在业内引起了热烈反响。工、农、中、建、交、人保、上证所等之后相继选址浦东,建造自己的办公大楼或营业场地。一时间,陆家嘴方圆不过1.7平方公里的地块成了金融机构竞相入驻的“风水宝地”。
  故事二:“一个月”。1986年3月30日,位于上海四川路桥边的南苏州路195号五楼的上海资金市场开业了。资金,终于作为一种商品而流通了!这在当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运作的重大突破。
  从1984年到1991年,毛应樑在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岗位上工作了八个年头。此时的国有商业银行,从贷款额度到贷款行业、贷款对象都有严格的界定,资金的流向、流速更是受到严格的束缚。此时的毛应樑已意识到只有给资金—————这一具有特殊属性的商品松绑,让它在经济的血脉中流动起来,才是银行的出路。一个建立资金市场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萌发。说干就干。在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提出筹建资金市场的设想后,毛应樑雷厉风行:召开相关人员会议,做出相应部署,选派李志道(时任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部总经理),吴铿(市分行营业部主任)负责筹办此事,同时派人多方奔波,寻找场地。
  毛应樑说,从决定要筹建到开张营业,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上海资金市场成为上海解放后第一个短期资金市场。开业后,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陈慕华,上海市委第二书记胡立教,市委书记吴邦国都亲临视察。
  谈及当年上海金融业改革的艰难,74岁的毛应樑老先生久久不能平静……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阔步向前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依然进行着金融改革的前奏。1994年,国家对外汇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4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统一、规范的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逐步建立起来。
  1994年及其后的市场改革,可以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的发展道路。我国银行间市场从一开始就坚持采用电子化的交易方式,而当时在国外市场还主要是靠电话、传真等传统的交易方式。电子交易系统近年已经迅速成为外汇市场主流交易方式,并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今天,全世界都在聚焦人民币,人民币正在迈向全球化,我国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放大。而早在200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周小川行长就寄语交易中心,要努力建成人民币相关产品的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目前,外汇市场已经建成现货、远期、掉期、期权等比较完整的产品序列,对国内外人民币相关市场都产生重要影响力,债券市场也发展迅速,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上的Shibor、回购定盘利率等对各个金融市场都发挥着基准指引作用。
  2010年,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已经突破200万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大的交易市场;交易中心也已初步建成境内人民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浦东新区张东路1387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充满异域风情的办公楼静谧娴静。“应该说,银行间市场的发展,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搭建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亲历者,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裁张漪深有感触。“当然,在当今更加开放和复杂的经济条件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银行间市场依然任重道远。”
  而在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之前,1990年8月,花旗银行已将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往上海。作为1902年美国在华设立的第一家银行分行,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见证了中国金融百年发展,更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共同成长。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英俊儒雅的StephenBird,给自己起了个同样雅致的中文名“卓曦文”。卓曦文对记者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外资金融机构采取了从新兴市场撤资、以提供母行资本金来应对危机的做法,甚至有些机构撤离了,但是我们选择坚守。”卓曦文说:“因为我们看好中国的未来!”
  今天,聚集了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联以及证券、期货、黄金、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86万亿元(不含外汇市场),占全国八成以上,上海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交易中心。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股票、债劵、货币、外汇、金融期货、商品期货、OTC衍生品、黄金、产权在内的全国金融市场体系,是国际上少数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整的金融中心。在产品、市场、机构的集聚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逐步形成网络效应。
  方星海: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大势所需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日前,记者专访了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请他讲述这一重大事件背后的珍贵细节。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方星海介绍,中央几代领导人都十分关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邓小平同志1991年春节来沪视察时说:“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初在上海视察时指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他一些中央领导同志也在不同场合给予了关心指导。
  “事实上,从国内外及上海的发展形势来看,确实急需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方星海介绍道,“2007年底在上海市委召开的务虚会上,市领导就经济指标在8个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出警告,提出上海急需加快经济转型。”方星海说,2007年末,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针对上海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专门展开调研。2008年3月,市委、市政府向有关部门布置了17个重点课题,其中就包括了“两个中心”的课题,目的是为了寻找要建设“两个中心”还存在什么方面的障碍。由上海市金融办、发改委、财政局、港口局等部门分别针对所涉及问题展开调研,并把调研情况和政策突破想法落实成了上海市起草的“8条建议稿”,并由中央调研组交给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决策研究。
  “上海所提,正是中央所想,可以说时机非常合适。”方星海介绍,2008年7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海考察期间,听取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调整经济结构、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工作汇报》时指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的战略任务,国家要加强协调和指导,出台政策性文件。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正式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中央各部门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方星海介绍,根据国务院《意见》,中央在国家层面成立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部际工作协调小组。同时,地方层面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也相应成立,并由市分管领导牵头定期协调、分工推进。
  方星海介绍,在国务院《意见》出台之后,上海迅速召开了贯彻国务院《意见》的大会,出台实施意见,并细化为当年推动的93项重点工作,此后于2009年和2010年年底,分别在上一年工作的基础上拟定了2010年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117项重点工作和2011年的127项重点工作安排,对各项工作都明确了责任部门,并且逐步完善政府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各有关方面的协调、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合力,积极推进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目前,许多工作已经完成或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积极进展。
  上海建设“双中心”
  世界期待中国崛起
  1928年初一个普通的清晨,一位剃着小平头的青年从客轮上下到了上海十六铺码头。62年后的1990年,邓小平同志遥指当年上岸的地方,用他那特有的四川口音说道: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它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进入21世纪,谁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除美国纽约、英国伦敦之外的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多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中国上海。
  6月29日,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SSEFC)开市,航运运价中远期交易第一批交易成交,标志着全球首个航运运价第三方集中交易平台成立。对我国在国际航运领域争取话语权与定价权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而此前不久,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宣布,全球航运运价衍生品中央交易系统在上海正式启动,这也是波交所成立200多年来首次在海外启动重大航运交易平台……
  “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是国家货币、财政宏观调控政策传递必不可少的载体,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法规是抵御和防范国内外金融风险的保障。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将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地位和金融话语权。”甘当善说,“天时地利人和,今天的上海已经开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征程。”
 
 
 
友情链接
关于本站 | 总裁热线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8 世华企中俱网
http://www.wocec.com

世界华人企业家(中国)俱乐部有限公司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