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从懵懂到熟知,从失败走向成功
荷兰威科集团旗下的CCH近日推出《中国境外投资》一书。《中国境外投资》约1100页,面向中国投资者、顾问以及身处中国或潜在目标投资国的人士。旨在为其提供实用、权威的使用投资参考。《中国境外投资》提供了对中国境外投资项目法律和实务的精准介绍,包括批准程序、登记要求、反垄断法、人力资源问题、税收和会计等环节;对跨境投资背景下的重要一般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例如对结构选项、税收规划、境外相关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问题以及投资协议网络重要性的讨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到底缺什么?
最近几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明显萎缩。不过,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却是个例外。与国外企业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在全球能源、采矿、制造等领域频频出手。2010年上半年,中国直接境外投资额也达到230亿美元,其中有七桩交易分别超过10亿美元。
根据2009年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UNCTAD)提供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大陆海外投资总额位居世界第六位。正式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海外投资总额达到565.3亿美元,其中84.5%属于战略投资,15.5%属于金融投资。2009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电力领域收购并购投资方,世界第二大原材料领域投资方。2009年,中国还是继美国和法国之后的第三大外国收并购投资方。
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非金融海外直接投资达到了59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6.3%。这些投资涉及到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企业(MOFCOM 2010)。
2009年,中国海外投资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投资比例大体为71.5%,13%,3.8%,3.5%,2.6%和2.1%。
然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走得并不顺利。其中重大挫折屡见不鲜,经典案例却所见甚少。来自麦肯锡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而具体到中国则有67%的海外投资不成功”。究其原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除了对行业产业链分析不充分,市场发展趋势误判,自我评估过高等之外,对被并购公司所在国的法律环境、劳务市场、税收结构等方面的信息缺失,也对并购进程和并购结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海外并购,资金准备只是第一步
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在资金上终于具有了海外收购的实力;即便资金不足,也有多种融资通道可以解决资金问题。这些专业资金充足,但无海外运营的企业需要对海外收购持谨慎态度,不能认为自己资本实力雄厚,就信心膨胀,一心想要“海外抄底”,对收购进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金融、审计甚至政治、文化因素不予以审慎考量。海外收购作为极其复杂的过程,所需时间漫长,程序复杂,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收购前功尽弃。资金的准备只是第一步,收购相关知识的了解、技巧的运用、经验的积累才是关键。就像寻宝,当人员、资金一切到位,包括寻宝图在内的信息的掌握、风险的控制,便成为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
《中国境外投资》的独特之处
《中国境外投资》探讨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在内的23个国家的境内投资机制,对这些国家的投资气候、一般境内投资及中国境内投资相关数据,政府批准和登记要求、投资工具、并购与合并控制、融资外汇控制、物业法、知识产权、反垄断、劳动法、投资者责任、争端解决、税收等问题进行一一介绍。来自世界各地律师事务所的23份国家报告的独家汇编(英语),不仅探讨了各自所在司法辖区的境内投资机制,同时也是中国境外投资所依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双语)的汇编。特别是,税收规划以及如何优化超过23个国家的税收结构等重要话题很少能在一本专著中全面述及。现在,《中国境外投资》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