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提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对治我们的烦恼,舒缓身心的重要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人们在感叹时光飞逝,沧海桑田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脆弱的身体,养生方面的书籍也随之畅销起来。
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而“生”,即是生命、生存、生长。
我国传统医学的观点认为:“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在养生方面也是如此。俗话说:“养生不如养心”。养心、养性可以说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它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促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就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古人说:“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很多医学实践证明,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会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者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中外卫生要旨》)意思是说,能做到善良、温润、宽宏、幽默,是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中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提出对心灵的保养,从而使自己的身体状况调节到最佳状态。
孔子曾告诫说:“大德者必得其寿”。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人精神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养生的重要手段。“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被医学实践所证实。中医认为,德行高的人就会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相反,德行卑劣的人,往往多病短寿。据报道,一位学者经过近三十年研究发现,如果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对二千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善恶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
佛家则认为,物随心转,一切药物对于治疗疾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正确的观念可能远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按照中医的理论,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足够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足够的气血需要我们有合理、营养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生活。而畅通的经络最需要的是:一颗清清静静的心。一切过分的情绪和欲望都会扰乱我们心灵的宁静,从而破坏我们脉络的正常运行。
佛教认为,人类所有的问题和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我们的“身”只不过是我们心灵的反应与投射。
《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中说: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物而不造。
人们所患有的各种病痛,大多数都是由于心灵的蒙昧,因为心中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与欲望,形成了“心病”,才会投射到我们的身体,从而形成身体上的各种不适与疾病。因此,佛家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我们如何用心、找心、安心,并最终达到“无心”。
但是,人心生来就是躁动的,就如《西游记》的小说里所写的“心猿意马”。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自主的协调自己这颗躁动的心,我们的心里都会放着太多的事情,在佛家看来,这是最忌讳的伤身之事。而这些,都来源于心灵中所具有贪婪、嗔恨与愚痴。
在佛学中,有很多对治的方法,可以调节自己的心灵,从而恢复到我们本来明净的心。陈兵教授在其《佛教心理学》中指出 “自治其心、自净其意”,调节我们躁动的心的几种方法:“以正见正志安心、培养报恩心、孝顺心与责任心、以正戒约束心、以不放逸防护心、以方便对治调心、以喜乐滋养心、以‘舍’放松心”等不同的方法。
佛教中还提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对治我们的烦恼,舒缓身心的重要方法。
慈悲,不仅是一种人格升华,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佛经上说:佛陀视一切众生如唯一的佛子罗苍罗,佛陀爱一切的众生如病重的孩子。这种爱,佛教称之为慈悲。佛陀正是以慈愍众生的慈悲心出发,精勤求取无上道果,最后成就最美丽的菩提之华。而一个具有慈悲精神的人,往往就会获得一种更为深厚的喜乐、一种精神上的幸福感和愉悦感。
喜乐则是滋养我们身心的最好的营养品,是被现代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认为的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药”。有研究表明,快乐、安详、无忧无虑,是治疗各种身心疾病的最好的灵丹妙药。当人们处于愉快的心态时,各种感觉器官会非常敏锐,视力会改善,血压会降低,脉搏减慢,是治疗身心疲倦的灵丹妙药。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喜乐呢?
禅宗有一首偈子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之所以无法喜乐,在于我们心头总有忧愁和牵挂,总有一些压力和负担。特别是工作的繁忙,往往会导致人们牢骚满腹,致使成为了众人嫌弃的“八婆”。其实快乐很简单,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做到“无事”在心头。这种“无事”,并不是不去承担责任,不是消极躲避,而是一种超越世俗名利的豁达和淡然,就如同弥勒菩萨一般: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这种喜乐,其实就来自于慈悲和奉献。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所作的工作对社会、对家庭是有意义的,带着一颗慈悲的心去生活,我们自然就会满心欢喜的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
当然,四无量心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舍”。舍的意思就是放下心理包袱,令身心放松的意思。通过“舍”的心理锻炼,将心灵涵养成涵容万物的平静、祥和状态。
这种“舍”,其实就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放松。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现代人的身心都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所以,减轻心理压力,放松身心,是心灵趋于宁静、祥和成为了当代心理学与医学的重要课题。当代心理学的放松疗法(Relaxation therapy),即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生理的放松,均有利于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
东方传统的气功、瑜珈术、禅定、冥想等,也都是以放松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制训练。压力大的人可以通过听轻松、舒缓的音乐,或有信仰色彩的佛教音乐来放松自己的心灵。另外,还可以通过禅定、瑜伽、冥想等方式来达到放松。例如,运用言语和想像放松:通过想像训练思维“游逛”,如“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绿茵的草地上”,“我舒适地泡在浴缸里, 听着优美的轻音乐”,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恢复精力,让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会觉得安详、宁静与平和。
除了具体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注意营养我们的种种善的、好的“心”,如耐心、虚心、细心、孝心、直心、诚心、赤子心、宽恕心、布施心、平等心、忍辱心、惭愧心、忏悔心、感恩心、般若心、菩萨心、佛心……发挥心灵不可思议妙用。
最后,奉献给大家《佛家养生百字诀》,让我们在宁静、恬淡的心灵中颐养健康、和谐的身体和社会:
晨起未更衣,静坐一支香;穿着衣带毕,必先做晨走;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接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祖;寻常不苟言,言出大家喜;临机勿退让,遇事当思量;勿妄想过去,须思量未来;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就寝如盖棺,离床如脱履;待人常恭敬,处世有气量。